新生儿窒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儿积食居家应对办法全集 [复制链接]

1#

在此特殊时期,很多小朋友都宅在家,各种美味佳肴时常让“小嘴不停”,吃多后便总是不消化。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广告会说“吃某牌小儿健胃消食片”。可实际上,针对饮食过多过量,肉食过多导致的小儿积食,这种健胃消食片并非灵药,且有时候很大一部分小朋友并不适合吃小儿健胃消食片。本期儿科专家甘林将为大家详解关于《小儿积食居家应对办法》。

本期专家简介

甘林

主治医师

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医院/成医院进修学习,至今已工作十余年,曾在登封市妇幼保健院工作,并多次被评为优秀医生

擅长: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小儿肺炎、小儿肠炎、出疹性疾病等疗效显著,并擅长运用中医中药调理厌食、疳积、便秘、腹泻、小儿夜啼、遗尿、多汗症等,对儿科急危重症病例的救治、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对小儿保健助长、提高儿童机体免疫力、健脾胃有独到的心得。发表论文多篇。

划重点

1、判断小儿积食的6大要点:闻口气、留意睡眠、察大便、观食欲、摸肚子、看鼻翼;

2、引起积食的原因:吃得多或饮食不规律,营养不均衡;

3、积食后的处理办法:中药调理、食疗和小儿推拿。

4、预防积食的方法:捏脊

如何判断小朋友是否积食?

?舌苔厚还能闻到呼出的口气中有酸腐味;

?在睡眠中身子不停翻动,有时还会咬咬牙;

?大便干燥,便秘或时干时稀,放屁多;

?最近食欲明显不振;

?肚腹胀满不适,或有呕吐;

?鼻梁两侧发青。

积食处理办法之中药调理

积食前调养

成分:太子参、陈皮、山药、麦芽(炒)、山楂

太子参和山药补气但在肠胃积滞时容易导致脾胃气机壅滞、积滞更加厉害,故此药适合在积食前调养时服用,健脾胃以预防积食的发生,并不适合已积食时出现的腹胀、便秘、发热等情况。

刚刚积食后

成分:山楂、麦芽、神曲;

山楂消油腻、肉食;麦芽可消米面之积滞;神曲可消陈腐之积,推陈出新。它味道酸甜,是一个纯消积滞的药。药简力专,消积滞效果最好。切记不可多服,若无积食随意多服会有损脾气,令胃酸过度分泌造成胃溃疡等危害。

积食稍长时间

主药:山楂,麦芽,莱菔子,建曲;辅料:陈皮、半夏、茯苓

小儿积食1~2天后,这时多半出现舌苔厚腻(多为白腻苔,或略黄)、腹胀、不爱吃饭、口气或嗳气中有不消化样的食物味道,大便酸臭或矢气中有酸臭气味,或有呕恶,或有腹泻,或有便秘等等症状后,就应该使用保和丸。

此药味道稍微不如前面的药效果好,但是组方复杂,适合积食导致的各种情况。保和丸除了消食化积(山楂,麦芽,莱菔子,建曲)的主药外,还辅以燥湿化痰的二陈汤,即陈皮、半夏、茯苓三味,在这里具有和胃气、化湿浊、助消化的作用。莱菔子更兼豁痰下气之功,连翘宣散结热。

积食处理办法之食疗

冰糖葫芦

适用于肉食吃得过多的情况。

白萝卜粥

材料:白萝卜1个,大米50克,糖适量

做法:

①把白萝卜、大米分别洗净;

②萝卜切片,先煮30分钟,再加米同煮;

③煮至米烂汤稠,加红糖适量,煮沸即可。

功能:开胸顺气,健胃。对小儿消化不良,腹胀有疗效。

焦米粥

①取适量米稍微洗净;

②待水分控干,在普通炒锅中大火炒三分钟无水之后,转小火快速翻炒,中间不要停,待大米炒到金黄色就已经成功了,关火再翻炒一两分钟就OK啦;

焦米汤(粥)的做法:取炒好的焦米适量放入锅内,加水煮开即可。

功能:适合积食导致的腹泻,嘴里酸臭。

积食处理办法之小儿推拿

采取推下七节骨---积食便秘

推七节骨,是小儿推拿里治疗胃肠道疾病的四大手法之一。这个穴位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同时治疗小儿腹泻和便秘两个症状完全相反的疾病,只是手法略有不同,推上七节方向则止泻,推下七节方向则通便。所以,宝妈们值得一学。

七节骨位置:在第四腰椎至尾椎骨末端成一直线,非常容易找到。

手法:推法。

操作:让小孩子平趴在床上,穴位部位全部暴露,治疗前用bb油或凡士林涂抹在七节骨穴位上,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面稍稍用力自下向上推叫推上七节骨,自上往下推叫推下七节骨。

次数:每次治疗100—300次,一天可以治疗两次。

功效:推上七节骨可以达到温阳固涩止泻的作用,推下七节骨则可以达到泻热导滞通便的功效。

所以积食导致便秘时可以采取推下七节骨来治疗。

综合调理积食导致的腹胀,消化不良。

(1)补脾经-次,清脾经-次

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双手摊开向下的靠里面那侧)。

操作:

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约推~次。见上图。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一般都来回清、补清脾经同时进行了。

(2)按揉中脘2~10分钟。

穴位:中脘

位置: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参见上图)

操作:

①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约揉2~5分钟。

②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约5~10分钟。

主治:泄泻,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

(3)揉按板门穴~次

穴位:板门

手掌大鱼际部靠掌骨上方中点。

用拇指端在大鱼际中点按揉,约揉~次。

主治: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积滞,阻泻,腹胀等。

食积导致的发热,低烧。

(1)清天河水~次前臂正中,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用食、中二指面自腕推至肘,称清天河水。~次

(2)退六腑~次

六腑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直线。

用拇指面或食、中二指面自肘推向腕约推~次。

主治:一切热证。高热,烦躁,咽喉肿痛,大便干燥,鹅口疮,腮腺炎等。

以上推拿方法,都对积食有治疗效果,普通积食可以选用前两种,出现发热,咽痛,上火长疮,口臭时可以用第三类清天河水,退六腑来治疗,针对0~3岁婴幼儿效果最好。3~9岁小朋友也有着不错的效果。

预防积食●小儿推拿法:捏脊

小儿捏脊疗法主要是通过捏提等按摩手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总督一身阳气,膀胱经为脏腑背俞穴所在,通过捏脊刺激督脉和膀胱经之气,可达到调理脏腑、增强体质的目的。该疗法比较适合应用于小儿脾胃虚弱所引起的疳积、消化不良、厌食、慢性腹泻、呕吐、便秘,或者肺气虚引起的慢性咳嗽、哮喘缓解期等慢性疾病。

对于健康的孩子,捏脊可使其五脏六腑功能更快地趋于完善,并可通过提升其脏腑功能和加强全身气血运行间接达到增智的效果。此外,对于小儿的胆小、爱哭、咬指甲、脾气暴躁等症也有明显改善的效果。实验室检查也证实,捏脊可提高小儿的免疫功能。

背脊正中,尾骨末端长强穴至大椎穴处。

①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空拳状,手心朝上,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

②施术时应从儿童尾椎下的长强穴开始(由于长强不易取穴,实际操作时可从尾骨下开始)。

③术者用双手的食指与拇指合作,在食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儿童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

④按照推、捏、捻、放的先后顺序,自尾椎下的长强穴向上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这叫捏1遍,如此捏6~7遍,在第4或第5遍捏拿儿童脊背时,自下而上,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捏捻3下后提拉一下,直至大椎穴处,以加强刺激的疗效。

⑤捏拿第6~7遍结束后,用双手的拇指腹部在患儿腰部的肾俞穴处,在原处揉动的动作中,用拇指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揉按结合。

一般每天捏一次、连续7~10天为一疗程。疗效出现较晚的宝宝可连续做两个疗程。

1

时段

捏脊最好在宝宝早上起床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疗效较好,宝宝的配合度也较高。捏脊前要先脱去宝宝的衣服,露出整个背部,让宝宝保持平趴的姿势,力求背部平、正、肌肉放松。

2

温度

捏脊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捏脊者的指甲要修整光滑,以免划伤宝宝的细嫩皮肤。捏脊者的手部要先暖一暖,不要用冰凉的手给宝宝进行捏脊,以免宝宝受到刺激无法平趴,或者让宝宝受冻生病。捏脊的手法宜轻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等,捏脊中途最好不要停止。

3

时间

捏脊时,最好是晨起时或晚睡时捏脊,不要在饭后一小时内捏脊,不要在小儿哭闹或睡着时捏脊。

4

时长

每次捏脊的时间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以免宝宝身体裸露时间过长,导致着凉感冒。捏脊时间过长的话疗效也没有那么好。

5

手法

(1)开始做时手法宜轻巧,以后逐渐加重,使小儿慢慢适应。

(2)要捏捻,不可拧转。

(3)捻动推进时,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6

年龄

婴儿必须在会翻身自行俯卧时才可以给予捏脊疗法,若婴儿太小,就强行将其行俯卧位,可能造成婴儿不必要的扭伤,甚至在捏脊过程中出现窒息。

小秘书在此再次提醒各位家长们,切记捏脊疗法适于半岁以上到7岁左右的宝宝。年龄过小的宝宝皮肤娇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肤破损;年龄过大则因为背肌较厚,不易提起,穴位点按不到位而影响疗效。好了,本期的《小儿积食居家处理办法》到此就结束了,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

END

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