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剧说心理丨不要让孩子终其一生治愈原生家庭 [复制链接]

1#

剧说心理丨不要让孩子终其一生治愈原生家庭

黑龙江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823/4454959.html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经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很明显,电视剧《欢乐颂》里的樊胜美、《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女心理师》里的蒋静,她们并不属于被治愈的那一部分。

直至成年后,她们都还一直在苦苦追寻童年所缺失的东西,让自己处在矛盾的痛苦里,惶惶不可终日地过活。

01

《欢乐颂》中,一直被家庭拖累的樊胜美,独自一人在上海打拼。作为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经理,收入相对可观。然而她却不得不跟别人同租一室,过着拮据的日子。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无存款无车无房,连工资都要补贴回家里。自己辛苦挣的钱要给哥哥付首付,要养哥哥嫂子和他们的孩子。

生活的压力使樊胜美变得爱慕虚荣,现实无比。曲筱绡总是看不起她,觉得她就是一个捞女,只想靠男人的女人,但实际上这并非她的本意,家庭的无底洞让她心力交瘁,找个有钱男人是在她内心和能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能想到的最好办法,那就像是溺水上岸的唯一生机,别无他法。

樊胜美是愤怒的,她恨母亲的重男轻女,恨命运的不公,恨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更多的是无奈和无助。她就像是一个失去灵魂的工具人,为供养家人麻木而活。

可如果一个人活着只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失去自我,失去希望,内心时常盈满负能量,情绪始终没法得到缓解,无论心理还是生理,迟早都会出大问题。

编剧已经十分善待樊胜美,给了她一个美满的结局。而现实生活中像她一样的绝大部分人,都只能依靠自己孤独又艰难地奋斗下去,并且终其一生都走不出童年的阴影。

02

《都挺好》里面的苏明玉,也有同样的经历。

从小受到母亲的打压,哥哥要的都可以给,她买个复习资料却不行,所以曾经的苏明玉是恨母亲的,她恨透了母亲的偏心和冷漠。

长大后,她成了家里最优秀的孩子,可母亲去世了,而她内心的伤痕还来不及愈合。

电视剧在最后一集中有这样两个场景:

苏明玉靠在自己家门口,看见自己小时候因为被二哥欺负,大哭不止,母亲闻声赶来,关切地问她发生了什么,之后抱起她,要带她去找二哥苏明成理论;

父亲的老年痴呆变得越来越严重,到最后都已经不认识苏明玉了,但是,他却还记得当年要攒钱给女儿买习题集的事。

剧中有很多遗憾,母亲去世,有些话来不及说;父亲患病不识人,有些爱表达出来也无法理解。可即便如此,不得不说,编剧是善良的,这仍旧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因为在最后一刻,苏明玉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关怀,而这也是她一直以来最大的心理创伤,就是在情感上得不到父母的回应与支持。

其实,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类似的问题,父母觉得自己努力赚钱,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送他们上早教、报兴趣班,给他们买学区房,自己已经拼尽全力为孩子提供好的物质环境和经济基础,但是却沮丧地发现,孩子们并不领情。

这并不是因为孩子想要的太多,而是因为父母没有在情感上给予孩子关心与回应,导致情感忽视,而情感忽视是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这本应是家庭养育里最基础的内容,可惜还没有成为大家的共识。

03

前段时间有部行业剧《女心理师》,原著是毕淑敏老师。去掉偶像剧的滤镜后,我看到编剧用单元人物故事的呈现方式,以女心理师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她和母亲、朋友、爱人之间情感关系,诠释了家庭与关爱,信任与沟通的联系。

剧中来访者的个案,每一个都反映了社会中的现实问题以及人性的挣扎与自救。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蒋静的个案,它直面的是单亲母亲控制欲过强的家庭问题。

这起个案是很多当代中国家庭,尤其是单亲家庭的缩影。

在剧中,因为丈夫的离去,相依为命让母亲将希望全部寄托在了女儿蒋静身上,也使得母亲对蒋静的教育和控制欲已快达到变态的地步。

蒋静从小到大都不敢反抗,她经常会被母亲羞辱和打击,每天被强迫练习不喜欢的钢琴,一遍一遍地重弹。连她着装、言行、举止方方面面都被母亲严格地控制,母亲步步紧逼的行为让蒋静无法呼吸,因不满母亲长期的过度掌控,她与母亲爆发激烈争执,不再弹琴,开始反抗,最后被逼出心理问题,暴饮暴食再抠吐。

蒋静妈妈的压迫式教育,相信大家或许都不同程度地从家人那里感受到过。“我这也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压迫着每一个孩子。

一句“为你好”,绑架了多少人的童年,就像剧中的蒋静,30岁,没有自由,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力,从小到大一定要按照母亲的意愿生活,那种窒息感都快要把她淹没了。

其实她一直明白自己暴食症的病因在哪,但是她一直无法倾诉。直到心理咨询师贺顿的出现,贺顿鼓励她勇敢地去追求自己喜欢的打鼓,用专业帮助她自愈,让她重拾了对生活的热爱。

04

影视剧中的问题人物始终会因为编剧的高抬贵手得到温暖的结局。可现实中却并不会有这么多的圆满无憾,于是我们在媒体的报道里看到了弑母的吴谢宇、疯癫的郑爽、自杀的刘学州……

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曾说:“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很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目前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群体,或多或少都与原生家庭有关。它塑造我们的个性,影响我们的人格成长、亲密关系、情感互动,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能追溯到痕迹。普通人终其一生的努力,绝大部分不过是在弥补童年时就已形成的性格缺陷和缺失。

我们的父辈是如此。如今又有多少年轻的父母依然在重复着上一辈走过的路。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越深刻,子女长大之后就越倾向于按照幼年时形成的世界观,来观察和感受成年人的世界。”

在我看来,为人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却是唯一一个不用考试就可以上岗的工作。现在网上有很多人呼吁,做父母也应该设置资格考试,只有通过者才能上任。我觉得这个建议虽然只是笑谈,但也说明大众对为人父母的责任心和抚育能力越来越重视,这当然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尤其是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表决通过,宣布于年1月1日起实施。作为首部专门针对家庭教育的法律,其重要性和迫切性不言自喻,这要求家长强化责任担当,在家庭教育活动中践行法治,不碰法律底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这部法律的出台彰显了国家对于促进家庭教育归位的决心和力度,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于下一代德行教育与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

我想,有法可依的家庭抚育模式,从普世价值的角度来看,是促进原生家庭对子女正向引导的一个有力保障。这部法律对曾经不需要通过资格考试就能上任家长一职的成年人在木已成舟后的尽职行为进行了约束和指引。某种意义上,虽然它还不能杜绝“樊胜美”、“苏明玉”、“蒋静”们的出现,但对于“吴谢宇”、“郑爽”、“刘学州”们的出现率仍具有减少或者降低程度的作用。对于因为原生家庭家长的失职、无能而产生极大负面影响的下一代们,仍然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

05

写到最后,希望所有曾经遭受过或者正在遭受原生家庭折磨的人,能接受原生家庭的不完美,试着与它和解,给自己一个解脱的机会然后好好享受生活赠予你的美好。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孩子,那我希望你能健康平安。

如果你的孩子还小,那么请你一定时刻警醒自己,重视你的创伤后遗症,接受法律的指引,用心呵护孩子那颗稚嫩的心,给他们一个无憾的童年,不要让他们终其一生去治愈。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长大,那也请给他们更多的爱和包容,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孩子一起成长,并且学会适时地撤离。

一个理性的、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容易培育出人格健全的孩子。这是为人父母者最期望的结果。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皆大欢喜。

END

联系元象屿请发邮件至

zero-shape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