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抗疫防疫先进事迹相关报道 [复制链接]

1#

1

他,倒在巡线路上

——追记国网绥宁县供电公司安全总监、安全监察部主任袁国平

仲春时节,绥宁县举冲山上,草木葱茏,铁塔高耸。35千伏川城Ⅰ线和Ⅱ线穿山而过,源源不断的电流从这里输送到全县千家万户,带来光明与活力。

铁塔下,山花无语,一片寂静。就在半个多月前,一位正在巡线的电力人因抗疫期间劳累过度,倒在了川城Ⅱ线的3号电杆旁,再也没有醒来。他叫袁国平,生前是国家电网邵阳市绥宁县供电公司安全总监、安全监察部主任。

“我是党员,危险的地方我去”

在公司安全监察部办公室,一件雨衣、一双高筒雨靴和一把雨伞,整齐地摆放在袁国平的个人用品柜里。物品上磨损的痕迹,见证了他为守护供电安全踏过的泥泞和穿过的荆棘。

疫情暴发后,1月24日,绥宁县供电公司按照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一级响应的要求,派出党员突击队全天候蹲守重点医疗单位和重点线路,确保供电安全。作为公司的安全总监,袁国平每天都要到各个保电现场巡查一次,督导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措施是否到位、保电措施是否落实。

“我是党员,危险的地方我去。”1月31日,袁国平主动要求带队替换医院的同事。该院是绥宁县定点新冠医院,保电突击队值守的配电房就在隔离病房楼的地下室。

配电房条件较差,环境封闭,没有取暖设备。值守期间,袁国平和2名员工一直待在配电房,检测开关指示器,查看变压器是否异常。这一守,就是10天。

“地下室很冷,待久了不好受,但袁主任一直鼓励我们,说我们都是党员,不能有退缩的想法。”公司绿洲供电服务站抢修班班长胡海华说。

2月2日,袁国平通过观察专变的电表计量装置,发现9时至10时的用电量较前一天同时间段有明显增加,顿时警觉起来。

“变压器处于重载运行状态,很有可能引起开关的跳闸。”袁医院的相关负责人,关停相对不重要的用电设备,降低负荷。在他们的坚守下,医院的供电一直正常,保障了抗疫和诊疗用电。

“等忙过这一阵,就好好睡一觉”

抗疫以来,袁国平一直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同事们看在眼里,无不动容。2月22日,同事张峰宁看他脸色不好,提醒他注意身体。他说:“等忙过这一阵,就好好睡一觉!”

2月23日,绥宁县打响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场硬仗,电力系统承担的压力又陡然大增。还没喘过气来,袁国平又投入到忙碌的春季安全大检查工作。

2月29日,办公室处理事务的袁妙红发现袁国平神色疲惫,劝他去检查身体。袁国平说:“春检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等忙完了再说吧。”这天,他连夜加班,直至3月1日凌晨2时。

35千伏川城Ⅰ线、川城Ⅱ线是防疫重点单位——医院的“生命线”,也是大汉商业城等重点项目复工复产的重要电源线路。“川城Ⅱ线是我负责的线,巡视过很多次,但还是不放心。”3月2日上午,因为连续的阴雨天气,袁国平决定带队再去Ⅱ线巡视一次。

11时许,袁国平带着文义华、张峰宁巡线到2号杆时,发现接地线锈蚀断裂,马上叮嘱随行的Ⅱ线设备主任文义华用手机拍照并做好登记。“袁主任一路上都在强调雷雨季节快来了,必须重视巡线发现的问题,及时登记上报。”文义华说。

12时30分许,巡完3号杆,大家向4号杆进发,文义华走在前面,袁国平殿后。山陡路滑,行走艰难。“从3号杆到4号杆的路程较远,大家走得比较分散,我后来回过头发现国平大哥没有跟上来。”张峰宁说。

2人往回寻找,大声呼喊,却始终没有得到回应。最后,他们在3号杆不远处发现倒在地上的袁国平。“国平!醒醒!”他们大喊着,赶紧拨打。

13时许,急救人员赶到,立即施救。40分钟过去,望着医生无奈的眼神,张峰宁的泪水奔涌而出:“怎么会这样?刚才还好好的……”

寒风萧萧,如诉如泣。3月2日13时50分,袁国平因突发心肌梗塞,50岁的生命就此定格。

“果然是电力铁军!来之能战”

干起活来就不要命,是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这是共事多年的同事们对袁国平的印象。

年1月14日,绥宁县原党坪乡龙家村的电线杆因冰灾全部倒塌,道路阻塞。早上7时,长铺供电所所长袁国平带着7名抢修队员,肩扛手提各种抢修工具和材料,步行10多公里赶到龙家村。

“为了吃饭上杆下杆,既不安全又耽误抢修时间,老百姓巴望着我们早点送电。大家一鼓作气抢修完,再回家吃饭好不好?”冰天雪地里,袁国平用洪亮的声音发出动员令,大家纷纷响应。

晚上9时许,龙家村终于在黑夜里明亮起来,“饥寒交迫”的电力人这才陆续下杆。这支超长时间“待机”的抢修队伍被村民交口称赞。县委书记唐渊闻讯动容,竖起大拇指说:“果然是电力铁军!来之能战!”

年11月,袁国平出任绥宁县供电公司安全监察部主任,多年来,“安全”二字成为他工作的主基调。抢修地点、辖区内的每座变电站、每条输配电线路,无不闪现着他忙碌的身影。

年6月18日,李西供电所辖区暴发特大山洪地质灾害,武阳、李西、红岩等乡镇成为重灾区,蓼水河畔的10千伏线路几乎全部被摧毁。袁国平带着抢修队员几天几夜持续作业,仅一周就拉通了10千伏武梅线,一个月就恢复了3个乡镇所有受灾线路台区余户的供电,期间未发生一例安全事故。

11年里,绥宁县供电公司未发生一起人为责任的伤亡事故,创造了公司安全生产纪录。年以来,袁国平先后5次荣获省、市供电公司“安全卫士”。年至年,公司连续2年荣获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安全生产集体”荣誉称号。

“袁国平的责任心极强,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安全监察部副主任于大雄说,“每次国平大哥出差,晚上8时总会准时给我打电话,安排第二天的工作。”

11年来,于大雄已经习惯了袁国平“婆婆嘴”般的唠叨。如今,音犹在耳,这位永不知停歇的老大哥却溘然逝去。

袁国平去世后,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党委追授他为“国网湖南电力优秀共产党员”,邵阳市委追授他为“邵阳市优秀共产党员”。

2

黄冈20多天,“长大”了1岁

——记湖南支援黄冈医疗队90后队员、医院护师黄思斯

黄思斯以前从来没有想过,28岁的生日会在黄冈度过。

3月12日那天,湖南医院通过远程视频,给在黄冈的医疗队队员们过了个集体生日。由于疫情期间不能“动”嘴,大家拍手“吹”灭蜡烛,这让黄思斯感觉“挺特别的”。随后,家人突然出现在画面中。黄思斯说,这是终身难忘的生日。

年出生的黄思斯,从小就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我想学英语,但是父母希望我读护理。”于是,她成了湖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的护师。

到黄冈之前,她有些迷茫,觉得每天的工作不过是“按部就班”。现在,黄思斯找到了对这份职业更深的认同感:“我觉得我是被人需要的,是有价值的。”

让她感觉“被需要”,找到“价值”的,是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湖南重症监护室(ICU)的患者。

越贴近患者,黄思斯越觉得面对的不仅是人的“病”,更是病的“人”,人的不安、人的消极、人的悲观。她在湖南ICU护理的第一位患者是“7床叔叔”。7床叔叔原本极不愿意配合治疗,因为病情没有按预设轨道行进,“他觉得治了这么久都没治好。”一时让黄思斯束手无措。

瞧着7床叔叔和父母年纪差不了多少,黄思斯尝试用平时在家哄父母的那招,“我们这里的医生都非常专业,您就专心养病”“您要吃点东西,要不很难恢复的”“胃口好了,病才会好哦”……

经过不断地安抚与鼓励,7床叔叔脸上没了刚来的悲观情绪。黄思斯还发现,他有了“多喝牛奶、早日康复”的念头。7床叔叔可以转到轻症病区的那天,对黄思斯说他不想走。“他说舍不得我们的照顾。”这一刻,黄思斯是喜悦和满足的。

刚来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时,黄思斯并不是这种心态。她恐惧病区里咳嗽的患者,不敢靠近;总疑心自己的护目镜没戴好,防护装备不齐全。除了调整心态,最关键的是,湖南ICU简直忙得由不得她多想。

“来了这里,哪能混一天算一天?!”在湖南ICU里,前辈们给黄思斯上了很重要的一课:人文护理。有时帮助患者清洗伤口,她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做一个动作都要喘上好几口气;有时患者“挑剔”食物,她会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身体状况与口味,搭配好吃又营养的饭菜。

没有谁天生就是英雄。在黄冈的20多天,“长大了1岁”的黄思斯仍然年轻,“但可以让父母放心,让国家放心。”(湖南日报黄冈3月17日电)

3

“穿上这身白大褂,就要对得起它”

——医院(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护士刘念

3月18日上午8时,经过隔离期和休整期,23岁的刘念回到了熟悉的工作岗位——医院(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

“参加一线抗疫是我人生中难得的一次学习机会,也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磨练。”记者眼前的刘念穿着一身洁白的护士服,话语铿锵,青春洋溢。

1月23日,医院发出抗击疫情志愿者征集的号召,刘念主动报名请求出征。医疗队出征的那天,医院护理部主任郑朝晖十分怜惜,为她捏了一把汗。刘念自信地笑笑:“放心,我可以的。”她回忆说,当时就有一股年轻人的劲,有种不知“天高地厚”的勇气。

进入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的第二天,刘念被安排到了重症病房。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工作的时候都是全副武装,有时候,她闷得鼻子吸气困难,要张大嘴使劲呼吸才行。一天下来,脱下防护服浑身湿透,手被汗水泡胀了,嗓子嘶哑了,脸上甚至压出了水泡。

作为第一批支援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的医疗队队员,没有任何经验可取,只能摸索着前行。重症病区没有一个本单位的同事,每天紧张后的孤独让刘念感到有些无助。除了护理工作,刘念还要照顾重症患者的吃喝拉撒。这对于参加工作才2年的她来说是不小的考验。面对困难,刘念硬是凭着毅力挺了过来。

每次与家人视频,她虽然报喜不报忧,但眼泪会不自觉地流下来。父母担心她的身体,隔三差五做菜炖汤送过来,也只能远远相望。父母鼓励她,“女儿呀,这是个磨炼”。与父母短暂的相见,给予了她巨大的勇气。上班时是无坚不摧的战士,下了班是个希望有人疼的孩子,捧着香喷喷的家常菜,刘念几次偷偷地落泪。

战斗的日子很苦,但也有很多暖心的细节。有一天,她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病房来来回回忙碌,闷得浑身冒汗,感觉胸口憋闷要晕倒了。患者刘阿姨看见了,不顾自己病重,连忙将她扶到椅子上,嘘寒问暖的话语如同母亲一样。

刘念说,每当听到患者表达谢意、看到患者感谢信上句句暖心的话语,就感觉自己无论冒多大的风险、付出多少辛苦都是值得的。

30多天的磨练,让刘念变得更加成熟稳重。“作为年轻人,穿上这身白大褂,就要对得起它,苦点累点不算什么。能为这场战‘疫’做点贡献,我浑身充满了力量。”3月8日,结束了14天隔离期的刘念平安回家,吃到了心心念念的藜蒿炒腊肉。这是久违的家的味道。

4

守护老人平安

——记武汉市洪山区社会福利院湖南支援队队员张园

3月19日,是张园来到武汉的第27天。张园是武汉市洪山区社会福利院湖南支援队队员之一。

“这是我好不容易争取到的机会。”已在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工作10年的张园,瞒着家人主动报名赴武汉。

洪山区社会福利院有多位老人,武汉封城时,院内仅20多名工作人员,大部分还没返岗。因院内有过确诊病例,所以老人全部单间隔离,对护理员和护士的需求特别大。为此,湖南省民政厅、长沙市民政局组建了一支34人的养老服务支援队,于2月22日紧急前往洪山区社会福利院。

“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余时间都在工作。”张园的主要任务是为福利院进行防疫信息培训、日常清洁消杀、老人身体检测、捐赠物资发放等,六七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每次出来时都是汗流浃背,心慌气促。

记得第一次给“三区”(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通道做消杀时,喷洒的84消毒液浓度可能有点超标,穿着防护服的张园一进门,就呛得呼吸困难,但她仍坚持完成工作,把护目镜、防护服、拖鞋等物品在高浓度消毒液里浸泡。“那一整天,喉咙都火辣辣的。”她说。

福利院不同于其他地方,护理员做好自身防护很重要,同时更重要的是防止交叉感染。院内许多老人需要特殊护理,要喂饭、擦洗、换药包等。“我们非常小心,照料完一位老人后,都要对自己进行消毒处理,才能进入下一位老人房间。”张园说。

疫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希望。湖南支援队队员每天在陪伴中,为老人送去关怀和希望,为老人划好一个“安全结界”,保护大家平平安安。“老人们都还乐观,不能出去就在房间里做操、打太极。”张园说。

有一次,张园在柏奶奶房间里做消杀时,奶奶问:“你们下班后能出去吗?”

张园第一反应是:“您是不是想买什么东西?我们不能出去,下班后也和你们一样待在自己房间。”

“我不要买东西,只是可惜了这么好的天气,你们都不能出去看看武汉的美景,好像外面的花都开了!”柏奶奶很遗憾。

“奶奶您放心,我们再坚持几天,就可以一起出去散步赏花了。”张园笑着说。

5

“让患者痊愈,就是坚持的动力”

——医院医生谭思战“疫”故事

3月17日中午,记者在桃源县浔阳街道一家理发店门口,遇到鞋上沾满泥土的刘超。他刚下村走访回来,一路都在构思辖区春耕生产的稿子。

见到记者,刘超眼睛一亮,谦虚地说:“老师啊,干你们这一行,真不容易啊。”钻进理发店时,他还不忘打趣,“等我剃掉抢夺养分的头发,思路就清晰了。”

今年23岁的刘超,是浔阳街道党政办的一名工作人员,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疫情发生后,这个“初出茅庐”的大男孩,坚守岗位,已有50多天没回常德市鼎城区的家。这期间,只要忙完分内工作,他就像“新闻战士”一样,用手中的纸和笔,记录抗疫一线感人的点点滴滴。

“村里有个小姑娘,主动当起防疫志愿者。有她在,我们加起班来,都觉得特别起劲。”一次在铁船堰村走访时,刘超从村干部口中,听说了00后志愿者刘昕雨的事,顿时来了精神。

在村口的执勤点,刘超见到身材娇小、性格腼腆的刘昕雨。尽管戴着口罩,可她向村民宣传防疫知识时,总是笑眼弯弯,如邻家女孩般格外亲切。暖暖的阳光下,这美好的一幕,让刘超情不自禁掏出手机,按下了快门。

刘昕雨是一名大二学生。寒假期间,她在家人的支持下,冲在防疫一线。“学校没开学,能为村里出一份力,也是应该的。”作为一名志愿者,刘昕雨在防疫一线不知疲累,宣传、排查事事抢着干。

“思思,你一定要做好防护,照顾好自己和小宝。”2月5日中午,刘超在天子岗社区志愿岗,恰好碰见社区工作人员刘志敏和妻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